特约投稿: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阿芙罗“兰开斯特”轰炸机传奇

  笔者有着多年的模型制作经历,为静态飞行器模型制作团体ACE-18和RA社成员,作品曾多次在比赛中获奖,并发表于国内外相关杂志。

  其在多年的模型制作过程中除了磨炼技法之外,尤其注重对于历史细节以及背景的考证及还原,并撰写了大量 成 果文字,史料详实、结构缜密、文笔流畅,可读性及参考性俱佳。

  致力于开发生产中国国产装备模型,有兴趣的读者可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魔力工厂官网

  因目前公众号只认证了本人账号,诸位读者如果喜欢本文进行打赏,打赏将全数转给原作者。

  另今日更新的第二篇为广告推广,所有点击产生的流量费用将全部支付给本文作者作为稿费(亦为本号今后对于所有投稿作者的奖励机制)。

  希望请大家阅读完本文之后能踊跃点击此推广文(不要理会广告内容!不要理会广告内容!不要理会广告内容!打开即刻关闭就行,具体操作见下图),您的每一次点击都是对本文作者原创写作的鼓励和支持。

  泛红的夕阳下,四台劳斯莱斯灰背隼引擎轰鸣着把转速提升到2850转/分钟,3800千瓦的功率驱动四具德·哈维兰三叶螺旋桨,飞速搅动着英格兰湿冷的空气,将一架满载炸弹,超过60000磅重的轰炸机带离地面。

  在晚霞的更高处,几百架这样的轰炸机正在缓慢而有序地盘旋编队,等待它的加入。

  它们将一起跨过北海,掠过马恩河口,飞向已被黑暗笼罩的欧洲大陆最深处,在子夜时分用爆炸和火焰提醒帝国元帅赫尔曼·戈林:英国人不止统治着波涛。

  1939年7月,阿芙罗公司的双发中型轰炸机“曼彻斯特”首飞,该机拥有优秀的纸面性能(各方面性能全面压制同期的Ju 88,作战指标接近重型轰炸机),RAF的本意是用其替代已经略显过时的汉德利·佩季“汉普顿”、维克斯“威灵顿”等双发中型轰炸机。

  但是“曼彻斯特”装备的两台劳斯莱斯“秃鹰”引擎十分拉跨,既无法提供足够的动力,也无法保证基本的可靠性,RAF轰炸机司令部只得继续捏着鼻子使用那些过时货。

  劳斯莱斯“秃鹰”引擎,24个气缸成X布置,纸面数据惊人丰满,但是其实际上是两台V12引擎并联而成,二战时各国类似布置的发动机无一例外全部存在可靠性问题,现实极为骨感。

  阿芙罗这边继续改进“曼彻斯特”,他们将两台“秃鹰”引擎换为四台功率略小,但是稳定可靠、已经大批装备“灰背隼”引擎。同时还加大了垂尾的尺寸,但是保留了“曼彻斯特”的机身结构和人员配置。

  最初这款改型被称为“曼彻斯特”III,当人们发现新飞机的性能和可靠性都有了质的提升之后,他们迅速给了这款飞机一个新的名字——“兰开斯特”。

  兰开斯特红玫瑰,兰开斯特家族的象征,同时也是兰开夏郡郡花。兰开斯特家族曾开创兰开斯特王朝,后与以白玫瑰为象征的约克家族爆发内战“玫瑰战争”,流行小说《冰与火之歌》即以此为原型。

  按照皇家空军传统,各型轰炸机均以英国城市命名。该机得名于英国历史名城、兰开夏郡首府兰开斯特城。

  巧的是阿芙罗公司产能最大的生产线也位于此,战争期间他们生产了最多的“兰开斯特”轰炸机。

  该机最初与肖特“斯特林”、汉德利佩季“哈利法克斯”同时装备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重型轰炸机部队,但是凭借一系列运用方面的优势,“兰开斯特”逐渐淘汰“斯特林”和“哈利法克斯”,成为轰炸机司令部的绝对主力,并在日后与“喷火”、“蚊”一起,并称皇家空军三杰。

  英军希望“曼彻斯特”拥有鱼雷攻击能力,因此该机拥有一个巨大的狭长弹舱,“兰开斯特”继承了这个弹舱。

  宽敞的尺寸令“兰开斯特”拥有极高的任务弹性。在执行常规的夜间战略轰炸任务时,相比美国同行500磅常规航弹的千篇一律,“兰开斯特”可以搭配挂载多种炸弹,无论对建筑物还是人员均可取得较好的杀伤效果。

  弹舱中的筒形物就是昵称“小馅饼”的4000磅(1800kg)炸弹,其前部是4枚250磅用于标识目标的照明弹,弹舱其余位置则被集束挂载的30磅燃烧弹填满。

  相比克制的美国陆军航空队,英国人显然更乐于以彼之道还施彼身,1941年起就乐此不疲地夜袭德国城市,德国的重要工业城市没有一个能逃过皇家空军的燃烧弹。而兰开斯特巨大的弹舱也使它成为了很多特种任务的主角。

  “惩戒”行动:又一次英式奇思妙想和非凡勇气的完美结合。关于617中队使用弹跳炸弹炸坝的文章很多,本文就不再多加描述了,但是很少有像上图这样细节还原精准的画作。图中刚刚投下炸弹的为攻击默内大坝的第二架“兰开斯特”,呼号AJ·M的John Hopgood中尉座机。就像图中描绘的那样,他的飞机在攻击中被击中,未能返航。水面上的红色光斑就是用于轰炸瞄准的标识灯光,左上角正在横滚的是已经投下炸弹的攻击总指挥Guy Gibson中校座机,他正在驾机吸引火力,掩护自己的战友投弹。

  1944年11月12日,617中队挂载“高脚橱”超重型炸弹远征挪威特罗姆瑟峡湾,一举炸沉徘徊在挪威数年的德国海军“提尔皮茨”号战列舰,北方的孤独女王从此灰飞烟灭。

  12000磅(5400kg)重的“高脚橱”炸弹,该弹被设计用来攻击常规炸弹无法摧毁的目标,弹头外壳厚且尖锐,使得该弹具备相当的钻地能力。该弹全长6.4米,只能由安装特制弹舱门的“兰开斯特”携带。在一次攻击铁路隧道的任务中,“高脚橱”穿过18米厚的山壁,成功将隧道炸毁。

  几个月后皇家空军投入了比“高脚橱”更重的炸弹“大满贯”。“大满贯”重22000磅(10吨),结构与高脚橱类似,但是更大更重,甚至无法装入“兰开斯特”的弹舱。挂载该弹的载机全部是经过专门改装的“兰开斯特”,这些被称为“兰开斯特”B.Mk 1 (Special)的轰炸机换用动力更强的发动机,加强了起落架,只保留尾部炮塔,去除弹舱门,并封闭弹舱,“大满贯”炸弹直接挂在机身下方。

  从正下方拍摄的“兰开斯特”B.Mk 1 (Special),可见“大满贯”几乎已经与机身同宽。飞行员被禁止在挂载该弹后做任何大范围机动,原因是巨大的重量使得飞机极易进入难以改出的机动。

  1945年3月19日,617中队的“兰开斯特”携带“大满贯”和“高脚橱”空袭安斯贝格附近的铁路桥,照片中巨大的“大满贯”正在落下,“兰开斯特”B.Mk 1 (Special)平坦而略带凹陷的机腹清晰可见。

  被“大满贯”炸毁的安斯贝格铁路桥,注意铁路与河边巨大弹坑的对比。“高脚橱”与“大满贯”钻入地下爆炸后不仅能够产生难以填平的弹坑,还会造成建筑物下方土地震动,进而摧毁建筑物,因此也被称为“地震炸弹”。

  可能是最有名的“兰开斯特”,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第467中队一架B1型,出厂号R5868,机身编号PO-S,代号”糖“(Sugar),执行过100次对德轰炸任务,机组乘员们讽刺性德在机头上涂上了德国空军司令赫尔曼·戈林的著名“狂言”:“没有敌机可以飞到帝国领土上空”。该机现陈列在英国皇家空军博物馆中,供世人瞻仰

  抛开那些特殊任务,阿芙罗“兰开斯特”在战争中几乎没有任何改进型,原因很简单,该机的性能满足任务需要,在英军飞行员中甚至有该机在盘旋和横滚中能够跟上德国战斗机的传说!

  “兰开斯特”还拥有出色的生存能力,该机结构牢固,经常能够在被击伤后返航,还可以只依靠两台发动机维持飞行。因此在二战结束时有35架飞机甚至执行过超过100次作战任务并最终存活。

  战时岁月中,所有“兰开斯特”累计飞行了超过156000个起落,投下了618378吨炸弹,可谓功勋彪炳。

  欧战结束后,美国人还认真地考虑过使用“兰开斯特”携带轰炸日本的计划,后来因为需要专门训练飞行员和一些政治因素才改为使用B-29。

  1944年6月,阿芙罗在“兰开斯特”基础上研制的新一代轰炸机“林肯”首飞,该机换装功率更大的灰背隼引擎,加大了机身机翼的尺寸,不仅可以挂载“大满贯”,还可以在比“兰开斯特”更高的空中以更快的速度作战。

  1945年8月,该机刚一服役就被编入远东空军的超远程轰炸机部队“虎部队”,但是几周后日本便宣告投降,“虎部队”随之解散,“林肯”未能获得参战机会。

  “林肯”是皇家空军装备的最后一型活塞式重型轰炸机,随着喷气时代的到来,该机逐渐让位给3V轰炸机。但是“兰开斯特”的传奇并没有结束。

  1949年,阿芙罗推出了基于“林肯”的反潜巡逻机“沙克尔顿”。在“猎迷”服役之前,“沙克尔顿”每一天都在北大西洋上空寻找跟踪神出鬼没的苏联潜艇。

  英国人在它的机腹下方装上了远程预警雷达,从而成为带有预警指挥功能的巡逻机,这个时候从外观上已经很难将其将二战时的经典轰炸机联系在一起了,只有硕大的弹舱和高耸的卵形双垂尾昭示着其特殊的血统。

  1991年,随着E-3“望楼”的服役,皇家空军中的最后一架“沙克尔顿”终于退出现役,而此时海湾战争都已经结束了。

  在“兰开斯特”之后,英国航空工业开始失去光芒,即便偶有灵光一闪也难掩逐渐力不从心地尴尬。它击败了敌人,却无法挽回帝国的老去,它引领了时代,却难以跟上新的时代。幸运的是,这朵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将会被那些醉心蓝天的人永远铭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