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在日俄之间的张作霖是怎么做到“东北王”的?

作为奉系军阀的首领,张作霖控制的东北三省一直处于沙俄和日本争夺的范围之内。任何一方的力量都是张作霖无法抵挡的强敌。统治东北十几年,张作霖两面皆得,权力大涨。他曾经成为北洋军政府的陆海军大元帅,并登上权力的巅峰,成为北洋政府的最后一位统治者。你是怎么做到的?

张作霖其实非常精明,非常能随机应变。夹在日本和俄罗斯之间,张作霖也靠着这种能力,不仅保住了自己的财富和生命,还增强了自己的实力。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东北局势十分复杂。那时,清政府已经无力管理东北了。日俄战争的爆发,让清朝统治者清楚地意识到,这片“龙兴之地”随时可能落入沙俄或日本手中。清政府干脆解除了之前的禁令,允许中国平民“渡过关东”收复东北,让相对贫瘠的东北富裕起来,抵御日本和俄罗斯的入侵。与此同时,清朝统治者也意识到,沙俄和日本虽然都觊觎东北地区,但实际上双方都没有足够的力量吞并它。尤其是在帝国主义列强争霸时期,其他列强都不愿意。看日本或者沙俄称霸东北,从甲午战争后的“三强介入并回归辽宁”到双方在美国斡旋下签订《朴茨茅斯条约》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日俄战争后。这也为清廷开辟了新的思路:要想保护东北,就必须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来相互制约;要想保护东北,就必须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来相互制约;如果想要保护东北,就必须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来相互制约;如果想要保护东北,就必须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来相互制约;如果想要保护东北,就必须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来相互制约;如果想要保护东北,就必须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来相互制约。同时,你手中要有足够的议价能力,以维持大局。张作霖后来多次运用这一策略,从而积累了日后称霸东北的资本。

张作霖靠在日本和俄罗斯之间周旋而发家致富。日俄战争初期,日本和俄罗斯都在东北广泛招募援军。一时间,日本和俄罗斯都动用了各路土匪和马贼,张作霖也不例外。虽然此时张作霖已经控制了清廷,但清廷在日俄战争中处于“中立地位”,并没有严格限制下级军官的活动。张作霖由此开始了他在日本和俄罗斯之间的第一次跳跃经历。

他首先叛逃到沙皇俄国。在获得一批沙俄武器后,他看到形势逐渐向日本有利,跳到了日本一边。奉天之战后,张作霖意识到俄军败局已定,于是主动加入日军,甚至还签署了向日军效忠。他的努力赢得了日军的信任,也让日军受益匪浅。日俄战争后,张作霖将兵力从一个营扩大到三个营。这些人是张作霖事业的资本,他们将为张作霖今后处理日俄事务定下基调——利用日俄矛盾走钢丝,谁受益谁就跟谁走,但他会。接受它是好的,并且它不能与任何一方彻底。它崩溃了。日俄战争后,中国东北局势继续复杂化。美国还想插手中国东北,引起了沙俄和日本的警惕。虽然沙俄在日俄战争中战败,但沙俄不仅在四次对日战争中保留了在东北的大片利益,还在联合渗透东北问题上与日本做出了妥协。这促使身陷十字准线的张作霖更加谨慎地处理日俄关系,尽力维持东北地区的微妙平衡。

张作霖在成为“东北王”的过程中,得到了日本和俄罗斯的诸多好处。经过评估,张作霖认为亲日势力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武器。 1916年,张作霖就任奉天督军兼奉天巡抚专员时,急切地向日本副参谋长田中义一等人表示愿意为日本服务。然而,张作霖却在这样做的过程中,被川岛浪速等呼吁“满蒙独立”的人暗杀。这次刺杀让张作霖心结一团,也让他今后对日本的行为更加谨慎。

本着“你杀不了我,我们可以做生意”的原则,张作霖不断表达了与日本合作的意愿。正因为如此,许多日本政客都觉得张作霖是一个合适的傀儡。只要运用得当,就能帮助日本的侵略行动。日本政府多次指示日本央行向张作霖提供贷款,以帮助其掌权。例如,1916年7月25日,日本银行向张作霖提供了100万美元的贷款。 1927年,张作霖多次向日本银行借钱。有了这笔钱,张作霖自然会想与日本进行各方面的合作。比如他和日本以合资的名义将辽阳县弓长岭铁矿和鞍山铁矿交给了日本人。同时,他在内蒙古等地购买了80万多公顷土地,向日本供应农产品。张作霖还从东北三省运往日本大量大米和大豆,以讨好日本。在张作霖的“配合”下,日本从东北掠夺了大量财富。以“满铁”为例,1921年,“满铁”总收入为7820万日元,支出为3317万日元,盈余为4503万日元(20世纪20年代,美元/日元为1:2),同期日本主要纱厂在上海的利润总额为240万日元。张作霖在中国东北的工业建设也与日本有着密切的联系。最著名的就是张作霖开设的东北三省的兵工厂。

军事上,奉军对日本影响很大,装备了大量日本武器。日本也试图控制奉军,但这引起了张作霖的不满。日本也知道,与其控制奉军,不如直接控制张作霖本人。为此,日本人利用“宽城子事件”等一系列行动帮助张作霖统一东北三省,并直接立张作霖为他们在东北的总代理人。

1916年至1920年间,日本对东北三省的投资从2800万日元增加到4亿日元。张作霖选择剥削日本,就必须听日本的。张作霖会这么愿意吗?而且,只要不危及自己,张作霖作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就极其残忍。例如,在日本组织的第一次所谓“满蒙独立运动”期间,张作霖对他的日本联系人菊池武夫说:“我很清楚日本在满洲有特殊的地位,我非常欢迎日本的发展。满洲、蒙古……”他随后请菊池武夫“向首相传达态度”。此后,冯军全程为日本的严重威胁中国主权的行为“开绿灯”。 1919年这一时期,张作霖大力支持日本,严令学生不得罢课,还下令“射杀鲁莽者”,这些政治举动强化了张作霖“日本之鹰”的形象。

对于沙皇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来说,东北的利益也非常重要。随着十月革命的爆发,沙皇俄国政权垮台,取而代之的苏联陷入了长期的混乱,一时无暇顾及远东。 1924年5月31日,中国北洋政府与苏联政府签署《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基本上废除了沙俄时期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同年9月20日,苏联政府派库兹涅佐夫与张作霖签署《奉俄协定》(全名:《中华民国东三省自治政府与苏维埃社会联邦政府之协定》)。在协议中,苏联将无偿归还东线年。

苏维埃政权逐渐稳定后,他的注意力又转向了东北。由于中东铁路是沙俄为了占领东北地区而修建的,苏联也对这条铁路念念不忘,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1919年苏联向中国发出的第一份声明中,苏联承诺将中东铁路无偿移交给中国。 1920年,他宣布中苏共同统治。 1922年他甚至宣称不会终止这条铁路给苏俄带来的好处,因为它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一部分”。苏联和张作霖之间最大的冲突是围绕中东铁路展开的。

近在眼前的日本和大洋彼岸的美国都想参与其中。在三大强国的介入下,张作霖不得不左右逢源,同时抓住机会控制中东铁路各单位。 1922年5月,张作霖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战败,权力削弱。 1924年,张作霖渴望进入海关办公室。苏联设下陷阱,条件是卢布支持张作霖,而不是冯玉祥。 1924年9月20日,苏联签署《奉俄协定》,从张作霖手中夺回中东铁路的控制权。张作霖的地位一旦坐稳,他的目标就转向了东铁。首先,在日本的支持下,修建了洮南至齐齐哈尔的铁路,与中东铁路竞争。随后,不仅苏联人员被驱逐,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也被驱逐,许多与东线铁路有关的单位被强行夺回。

张作霖还认为,目前世界大国都对苏联怀有敌意。如果举起反苏斗争的旗帜,就更容易得到其他大国的支持和帮助。在与苏联的关系上,张作霖利用从苏联逃出来的白军,以东北为基地,越境骚扰苏联,然后强行将此作为向苏联供应武器的条件。可以向张作霖提供帮助或其他好处。张作霖对这些白匪的使用非常得心应手。一旦局势发生变化,他就驱逐、逮捕甚至处决白俄罗斯人。因为张作霖也知道,他可以用武力对抗苏联,但他绝对不会与苏联军队发生正面冲突。即使情况合适,与苏联合作也不是没有可能。在与吴佩孚的战争期间,张作霖购买了苏联的武器,并允许自己开展苏联支持的抗日运动,反对日本支持的吴佩孚。

无论是日本还是苏联,张作霖的诉求仍然是现实利益。一旦局势对他不利,张作霖就会比书本更快地转身。例如,在日本煽动的两次所谓“满蒙独立运动”中,张作霖虽然最初表示愿意与日本合作以获取利益,但当他认定日本的行为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时,他就这样做了。 。毫不犹豫地派出军队去他们。直奉战争期间,日本不希望自己支持的皖系失败,一度阻止张作霖入境。张作霖更不愿意与日本合作。面对日本日益过度的贪婪和要求,张作霖提高了警惕。

1922年后,张作霖停止与日本合作创业,全力发展自己的工业。此时,东北地区建立了许多工矿企业。值得一提的是,张作霖还敏感地意识到日本对宣传工作的重视。 1927年,他禁止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华人购买日本人经营的舆论报纸,并创办了自己的新报纸。这一时期,张作霖已经进入国内,他的视野也延伸到了东北以外。随着南京国民政府在南方的声势壮大,张作霖积极拉拢其他国际力量。他频繁接触美、英、法、德等大国,希望将这些大国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以制衡日本和苏联。张作霖殊不知他的举动彻底激怒了日本。对于想拿张作霖当傀儡的日本政府来说,成为其控制中国东北乃至整个中国的绊脚石。最好完全消除它。

1928年6月4日凌晨5时23分,当张作霖的专车驶入京凤凰铁路与南满铁路交汇处的三东桥时,日本关东军大尉远宫哲夫按下按钮,一声巨响,张作霖和日本人都死在他手里了。日本人轰炸了张作霖,但他们控制东北的野心却遭受了更大的挫败。张学良成功后,面对国仇家恨,配合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改旗。日本和苏联都必须重新评估东北地区的变化,并应对名义上统一的中国。

当张作霖的专列到达三东大桥时,埋设的炸药突然引爆。来源/龚建岭、谈瑞杰、纪立军编《图说民国铁路》,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